股票icon 股票代码 SZ.000738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HOME ICON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
集团新闻 公司动态 媒体频道
集团新闻
公司动态
媒体频道
“木牛”去哪儿了丨“铸我中国心”微故事
时间:2023-10-03
来源:





新时代的奋斗和汗水,为“铸心”征程增添新的色彩。再次迈出“加快”的步伐,再次喊出“四为”的誓言,再次燃动“拼搏”的激情,再次写就“奉献”的故事……可敬可爱的航发人,感同身受的奋斗故事,展现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讲述着加速“铸心”的中国航发。


让我们将目光从台前转向幕后,聆听托举起一架架战机直冲云霄背后的“铸心”故事,感受一代代航发人为国铸“心”的精神情怀。本期请看航发动力的微故事《“木牛”去哪儿了》。



“木牛”去哪儿了


“咱的‘木牛’去哪儿了?”

一句大声的呼喊刺破了生产现场早晨的宁静,声音在厂房回响,引得不远处早班的工人师傅们纷纷围拢过来。航发动力喷管中心小红是在清晨打扫卫生时发现“木牛”不见的,她以为有人挪去用了,可找遍了整个厂房也没有发现,这才急得大喊。

“大壮,该不是你拖走了吧?这几天老见你拿它练手,天黑了都不走!”

“铁头,我还说是你藏起来的,前些日子师傅说你干活儿太慢,我看你偷回家悄悄练吧!”

“可那么一个大家伙一个人也运不走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生产现场顿时乱作一团。

他们口中的“木牛”可不是什么雕塑或摆设,而是航空发动机管子弯管校型不可或缺的一件工具。弯管角度微调,必须在“木牛”上才能完成,“木牛”之贵重,可想而知。那它到底去哪儿了呢?

“都别吵了!‘木牛’是被厂史办的人拿走了。”

这时中心技术员赵一飞的出现解开了众人的疑惑。厂史办?他们要“木牛”干嘛呢?这还得从中国航发成立时说起。

(一)

中国航发成立那年,年轻的毕业生赵一飞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航发动力喷管中心。在他父亲曾经干活儿的地方,他从基础起步,开始学习管子弯管操作。



可在实习一段时间后,赵一飞却没了刚来时的那股热情与干劲儿。弯管校型全凭手上功夫深浅。别说勤加练习了,赵一飞后来甚至很少进生产现场,就算进去了,也总见他心不在焉地在一旁捧着一个本子写写画画,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在搞什么名堂。

纸包不住火。赵一飞的表现很快传到了父亲的耳中,得知儿子这么不争气,父亲极为生气。

“木牛校型这手艺可是我当年不断琢磨改进出来的,传到你这里,不能断啊!”面对儿子的不以为然,父亲火冒三丈。“爸,这都是老手艺,太落后了,现在都讲自动化。”

原来,赵一飞并非是不求上进,他本来就是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这阵子他都在琢磨自动化弯管的事,那个随身携带的皱巴巴的本子上写满了与自动化有关的技术知识和数据测算。

奈何父亲对传统手工操作情怀颇深,且不忍离弃“木牛”,儿子说的话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别好高骛远,先干好最基础的再说!”对着同样固执的儿子,父亲丢出这么一句。

(二)

春去秋来,发动机生产制造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车间成立了临时“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任务面前,荣辱与共,就连新手赵一飞也挺身而出主动加入了进来。

近三个月的时间,生瓜蛋子赵一飞跟着团队一同攻坚,他被身边老党员那种忘我拼搏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为了不拖团队“后腿”,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手上活儿快了很多,手艺也逐渐成熟。



光滑的管子轻轻地在不同大小的孔位间进进出出。赵一飞铆足力气,手掌贴着管壁向下重重一按,完成这最后一个动作,他掏出一颗小球顺着翘起的管口一端稍稍一送,“咕噜噜”,小球顺着管路畅通无阻,轻巧地从另一端跃出,稳稳地落在下方的“木牛”上。小球顺畅通过管路,证明校型后的管子有合适的椭圆度,赵一飞手上功夫大有进步。再看这“木牛”,长约3米,形似窄凳,上面布满了老人脸上褶子一般的横纹,横纹被大大小小的窟窿眼切断,“牛”身千疮百孔,斑驳不堪。

“臭小子,手活儿不赖么!”

“爸,您怎么来了?”望着门口的父亲,赵一飞十分出乎意料。

“找单位老朋友说点事。”父亲不紧不慢地说着,心里却被儿子刚才的表现“惊艳”到了。

(三)

单位的一位老工艺员,研究自动化技术多年,他找到赵一飞问他愿不愿跟着自己一起干新技术研究。这真是“瞌睡碰上了枕头,弹唱遇到了知音”,赵一飞自然求之不得,二人一拍即合,决定上报发起自动化弯管技术研究项目,联动上下游单位一起联合攻关。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近五年的摸索研究,赵一飞跟着项目团队终于发明出了一种无需手工校型的全自动化弯管设备,攻克了这项困扰了几代航发人的技术难题。

“小赵,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要帮你么?”那位老工艺员若有所指地问赵一飞。“是你父亲专门交代的。”

赵一飞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终究是做出了改变,这些年来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支持着自己。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只是,技术革新后,“木牛”也该退休了。

(四)

又是一年厂庆时,作为为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党员、老专家,赵一飞的父亲也受邀前来参观厂庆展览。

老赵一边和过去的老朋友打着招呼,一边望着眼前这些今昔对比的设备,只感觉变化真大,发展真快。忽然,他瞥见了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设备——一座长身窄凳样式的“木牛”,上面千疮百孔,漫布岁月的痕迹。这不是当年自己制造的“木牛”么?他记得自己退休时把它留给了单位,如今却在这里瞧见了。

“木牛”的介绍栏下方写有自己的名字,旁边还附着一行字:匠心追求,永不止步。

看到这里,老赵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文字:杨   霄

校对:龙奕臻

责编:李泽林

核稿:焦静波



上一条:
深夜的欢呼丨“铸我中国心”微故事
下一条:
脉动线上的“仙人掌”丨“铸我中国心”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