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icon 股票代码 SZ.000738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HOME ICON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
集团新闻 公司动态 媒体频道
集团新闻
公司动态
媒体频道
数字化转型 | 91个车间达到优秀级!
时间:2025-02-06
来源:


数字化的“火炬”

点亮生产现场“最后一公里”

——写在中国航发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三年行动收官之际 




无人值守的机器人“火力全开”,宛若精灵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穿梭自如,整齐摆放的各类物料精准匹配条码标签,各类计划任务和工艺要求直接分解至工位……走进中国航发直属单位,数字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各个生产车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生产现场这“最后一公里”能否顺利打通,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长远谋划、超前布局。2021年,中国航发启动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三年行动计划,组织17家直属单位以业务场景为中心重构数字化业务流程,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围绕生产现场操作者调配制造资源,推动生产现场资源要素的解耦、重构与连接。


截至2024年年底,91个车间达到优秀级,基本建立了基于流程和角色的生产管理模式,打通了车间的业务流、数据流和物流,实现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双提升。






业务转型 试点先行


业务模式的转型,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制造偏向于职能管理,工艺设计、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等相对独立,工艺变更、计划调整等涉及多部门的关联审批,管理层级多,信息传递慢,协调难度大。


集团成立以来,大力推动AEOS生产制造体系建设,以计划为纲领,以工艺为基础,试点建立了面向流动式生产方式的组织结构,重构了从订单到交付的生产业务流程,打破了阻碍数据流动的职能管理壁垒。


“特别是在生产现场,形成了流程驱动的精益生产模式,自上而下打通了计划和工艺流程,将计划任务和工艺要求直接分解至工位,消除了流程中的‘断点’和‘模糊’空间,实现了生产现场‘末梢神经’的业务贯通。”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作为前期AEOS建设成效较为突出的生产车间,航发动力大修中心率先启动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试点。


2020年起,在集团的总体部署下,航发动力大修中心自下而上梳理生产计划、工艺管理、生产准备、过程控制等业务的数字化场景,分解细化计划员、工艺员、操作工人、检验员和车间管理人员的作业需求,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建设。


一年以后的5月24日,航发动力大修中心迎来全集团的学习观摩。与制造业务相结合、与AEOS相结合,面向流程、面向操作者,集成信息流、集成物流,打通计划、打通工艺等经验做法得到集团领导的高度认可。


也就是在这次现场学习交流会上,集团决定正式启动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集团生产现场数字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建强基础 迭代提升


启动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三年行动计划后,时任航发动力大修中心主任马红涛一时间成为航发动力最忙碌的人。


“兄弟单位到访络绎不绝,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要为大家讲解三四次。”马红涛说。


这些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生产车间“一把手”,他们是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建设的责任主体。


带着取回的“真经”,他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充分征求一线操作者的操作使用需求,组建建用一体、“建者即用者”的联合团队,并以“最简化”原则设置操作者使用权限,满足操作者直观、便捷的使用需求。


真学还要真用。推进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要落地实施。将视线延展至全集团,按照“建用一体、数智赋能”的模式,集团上下全面铺开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建设。集团领导亲自推动、现场指导,各直属单位领导身体力行、加大投入,生产一线干部职工相互借鉴、交流学习……集团上下推动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的热潮不断涌动。


——积极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生产现场铺设计算机终端,将基础网络、信息化系统、数字化工具武装到工位,实现“网络通”“系统通”“数据通”;


——全面推广应用三维工艺和数字化生产管控。大力推进结构化工艺,推动基于工艺数据进行自动排产、生产准备和质量检测,基于MES系统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和异常问题处理;


——在关键工序普及应用数字化检测工具。开展AGV、数显量测具等无线试点应用,增加数字化检测工具;


……


由下至上火热实践,由上至下复制推广。集团总结提炼成功实践,编制了《AEOS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建设指导书》《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分级标准》《示范MES系统建设指导书》,形成了一整套适应不同专业车间的数字化转型等级标准和评价规则,每年组织专家对所有车间进行定级评估,通过等级提升要求推动车间持续迭代、自主改进。




成效显著 加速赋能


从0到91,数字变化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生产车间尝到了数字化转型的甜头。


——中国航发黎明机匣加工厂基于互联网络打通生产现场数据流,实现了所有工艺文件的无纸化推送和下发功能,实现了无人化自适应机械加工、数字化检测、自动物料仓储管理、智能生产管控和数字孪生等功能;


——中国航发南方基于结构化的工艺规程工序信息和数控程序,通过立体库建设、AGV和物料条码应用,实现提前一天精准配送,显著减少了工位的等待浪费;


——中国航发东安直升机传动机匣车间基于班产计划对生产准备进度进行追踪与监控,对生产准备过程进行预警、提醒和报警,实现了车间生产风险提前预判、生产物资提前准备;


……


更值得一提的是,13个生产车间在集团要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了数字化能力全覆盖,在部分核心业务环节开展了智能技术应用探索,形成行业示范效应,已经具备向智能制造进阶的基础。


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取得的成效,最直接体现在一组数字上:91个生产车间平均加工周期缩短21.1%,OEE(设备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10.1%,产能提升25%以上。


“后续,集团将持续加大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推进力度,鼓励各直属单位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新技术、新方法,打造航空发动机核心业务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标准,形成行业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并复制推广,提升全集团数智化综合能力。”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文字:   

校对:李泽林

责编:杨   

核稿:焦静波




上一条:
中国航发党组召开2024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下一条:
航发高科技 燃情亚冬会